近幾年來,越來越多國際型的大企業在提倡企業營利後回饋給社會大眾的永續經營理念。較有資源的超大型企業通常會選擇在自己原有的公司架構下,再額外開設一個專門協助其組織人員達成該項理念的執行部門。也有些企業則是採取對外合作的方式,找尋專門培訓、協助企業員工實施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三方顧問公司來達成他們的目標。
不僅如此,在各界大量地推廣之下,「永續經營」、「企業社會責任」或是「永續發展目標」這樣的概念甚至開始被發展成新型的金融股、投資標的。由此可見,永續發展勢必是一個當代企業所一致認同邁進的目標。
不過,究竟這樣的一個經營理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又是在怎麼樣的一個環境下,人們開始發展出這個價值觀?還有,究竟怎麼樣的作法才稱得上是「永續經營」或是有達到「企業社會責任」呢?
今天的這篇文章首先將帶領讀者一訪「永續發展理念」如何被推出的歷史背景與脈絡。接著,我們將進一步探討當人們在討論該理念究竟有哪些共通或不甚相同的意涵,以及現行操作永續經營理念的做法有哪些。最後,我們將看看如何將這樣的概念套用至傳統紡織產業、追求這樣的經營模式對自己的企業是否真有幫助。
永續發展理念的歷史背景與發展脈絡
隨著文藝復興(Renaissance Period)逐漸沒落以後,人們開始進入到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 Period)並試圖透過理性、科學、機械工藝等新一代發明來改善人們的生活。於是,也就是在1760年時,第一次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開始了。
在這場革命當中,以往極其倚賴人工、人力的工作方式漸漸被新發明的機器、自動化工具取代,因為人們希望透過更有效率的方式完成更多的工作。同時間,當更多的產品能夠在更短的時間被生產時,這也表示那些原本僅侷限於販售給當地人或是因為產量有限而價格昂貴的產品,可以在一夕之間被送往其他地方以更低廉的價格兜售。
雖然這樣的發展確實解決了過去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比方說,民生用品被當地大財主壟斷的問題、人們有限的受教機會與社會階級難以打破的問題等等。然而,這樣極度資本導向、講究工業化與效率成本的文化趨勢,也開始帶來了負面的效應。譬如說,技術性低、較容易被取代的勞動者開始被一些工廠經營者剝削,又或是原有的友善生態環境開始被大量從事工業生產、開發工作的工業廠房所破壞或其廢棄物排放所汙染。
不幸的是,這些因為工業化革命與過度資本化而有的後果,並非短時間內就能看見的。在當代大眾社會享受了近三個世紀的工業效益後,人們開始查覺到這樣的文化與產業變革所衍生的龐大隱形成本。許多居住於當初為了開發而開發的地方的人民,尤其是歐美地區(亦即現在的已開發國家),開始發現自己長期倚靠的生活方式、收入來源逐漸被其他生產成本更低的地區的工作者所取代。許多人因而被迫失業,同時那些原本鬧哄哄的廠房與辦公大樓,也開始變成一間又一間的蚊子館。
於是,在20世紀末期,人們開始進一步思考企業的本質與經營者應有的營運模式與理念。因此,許多國家開始將勞工的權益放入國家政府的法案當中。比方說,美國聯邦政府於1908年通過的《聯邦雇傭人責任法案》(Federal Employer Liability Act),即為後來人們在職場上因工作受傷可申請企業賠償的法條奠定了基礎(Business Insider, 2011)。另外還有像是1938年的《公平勞動標準法案》(Fair Labor Standards Act),也是防阻不肖業主使用兒童勞工的重要功臣之一。
同時間,市場上的買方也開始採取更主動、積極的消費心態,透過自己手中握有的資金資源來決定要購買的產品、合作的供應商,以及投資的營利單位。也就是說,除了利用當地政府或工業團體和組織所訂定的法律條文來強制規定企業的營運方式外,人們也讓企業的經營回歸到市場機制的篩選,亦即符合大眾理念和想法的企業存留、其餘則被淘汰。
可是,制度畢竟是個僵化的機制,總還是會有其漏洞。隨著市場進入20年代初期的全球化時代,人們就開始發現到縱使許多企業確實因為當地的法案與人民意識而改善了其職場環境和工作待遇,但是他們並未同步改善公司在其他地方所設立的辦公或工廠環境,因為當地的政府和人民並未形成這樣的權益概念。
不過,會導致大型跨國企業未能徹頭徹尾的實施良好的勞動環境,可能並不完全是這些企業經營者的錯。因為,當一個企業要提倡其員工的權益或其他友善社會環境的理念時,他們製造產品的成本勢必也會大幅提高—比如說,更高的薪資結構、更貴的原物料成本。
然而,市場的消費者時常是盲目的,鮮少能理解這一點。反而,大多時候他們期待企業們不只能提出更多優質且便宜的商品,還能夠是一個照顧到勞工權益並能回饋社會的企業。於是,在這樣的脈絡下,一間資本較為充裕的企業可能就會為了降低成本開銷、顧及現有消費者觀感和企業品牌形象,選擇將生產的供應鏈移往其他法令較為鬆散、勞工與消費者自主意識較弱的地區,好繼續提供市場消費者物美價廉的產品。
因此,地球上更多的地方被開發了,當地居民也享受到了資本的果實。不過,很快地,各地人民也迎來了劇烈的氣候變化、不再適合居住的生活環境等等的議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到過去他們一直不敢面對的問題:現在的企業是一個全球化的企業,人們必須以跨國觀點考慮企業的發展和經營。
同時間,當已開發國家者已優先享受到工業化的美好成果時,他們又該如何與那些未開發或開發中地區的人們在工業發展的趨勢上面達成共識、取得一個雙贏的局面。過去就曾有許多開發中的國家政府和人民表達不滿,認為自己國家成長的機會不僅被這些已開發國家者剝奪,現在又被要求要達到與對方一樣注重生態環境、勞工權益的標準,實在是一個非常不合理、不道德的要求。
正是在這種種的思辯與討論下,「永續發展」、「永續經營」、「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議題變成了當代企業與社會非常重視的一塊公共議題。
何謂「永續經營」/「企業社會責任」?
目前大家在討論「永續經營」這個概念時,主要是根據三個不同的理論來的。第一個是1979年時,由美國的管理學家,阿奇·卡羅爾(Archie B. Carroll)所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arroll’s Pyramid)。第二個則是從約翰·艾金頓(John Elkington)的「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理論,所延伸而來的「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理念。另一個常常被拿來討論永續發展議題的架構,則是聯合國於2012年大會中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一、卡羅爾的金字塔(Carroll’s Pyramid)
根據卡羅爾的理論,一個企業的經營主要涉及四個層面,也就是創造穩定的經濟效益(economical)、遵守法規條令(legal)、符合社會的期待與道德標準(ethical)以及投入慈善公益活動(philanthropic)。然而,並非每間公司都需要在這四個面向上面有所成效才構成一間公司的存在要件。反而,一般而言,只要一間公司能有固定的營收、達到收支上的平衡,並且以符合法令的方式持續經營公司,這間公司固然可以存活下來、被稱為一間正當的公司。但是,當一間公司在獲利之後,開始朝往社會期待與回饋社會的目標經營時,卡羅爾認為這樣的公司就是一間實施永續經營理念的公司。
二、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 (ESG)
與卡羅爾的金字塔理論有些雷同,艾金頓在他的三重底線理論中提到,一間具企業社會責任導向的組織會以三個發展前提來規畫公司的經營目標,其中就包括達到經濟效益(economic),因為畢竟一間不賺錢的公司又要談甚麼永續發展呢?不過,與卡羅爾的觀點不太一樣的是,艾金頓認為公司在獲利的同時,必須也要能夠對其社會(social)和環境(environment)產生正面的影響,因為唯有如此這間公司的發展才不會侷限於一時的潮流或是受限於時空背景,而是能在社會支持與資源允許的情況下,持續經營下去。
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每隔幾年聯合國(United Nations)就會針對當前國際社會的需要,提出不同的發展目標,鼓勵各國的政府、企業組織、非營利單位、人民朝向達成這些目標努力,讓整體人類社會一起往更好的方向邁進。近期,在他們所提出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當中,有17項目標被列舉出來,包含減少糧食短缺所造成的飢餓與貧窮問題、更合理的工作待遇與環境、平等的教育與工作機會等。大多時候,學校教育人員或是實行永續發展的企業組織會將這些簡化的概念,細分為更多確切的發展目標,透過改善教育的題材和內容、工作的規章等等來實踐這些目標。
現行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永續經營範例
隨著各國企業與政府組織越常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實施,一些品牌商便在他們的行銷企劃當中納入了不同的永續經營作法。比方說,美國加州發跡的休閒涼鞋品牌,Toms Shoes,當初便是由提出買鞋送鞋的理念一炮而紅。也就是,每當消費者買一雙鞋,品牌商隨即會送出另一雙鞋子給需要的民間社福團體。
近幾年,台灣也有些連鎖飲料店,提出了類似的慈善理念。比方說,每當一筆訂單超過一定的金額或是一定的飲料杯數時,飲料店便會捐出一定比例的金額做為慈善用途。也有一些化妝保養品牌,則是選擇在消費者的採購金額達到一定門檻時,送出環保購物袋等環保原料製成的回饋獎勵商品。
顯然地,這些企業參與社會慈善的方式固然是比較直接、公開的。然而,也有些企業則是選擇以較不張狂的方式來支持這樣的經營理念。舉例來說,席捲美國的墨西哥捲餅連鎖速食餐廳,Chipotle,以強調其使用當地的天然有機食材製作餐點,破除以往大眾對於速食餐點「不健康」、「不環保」的刻板印象外,也進一步地改善當地農業、畜牧業業者原有的產業生態系統。除此之外,德國的國際運動品牌,Adidas,也透過回收殘留於大海中的漁網等人造塑化廢棄物品,研發出新型態的鞋底和鞋面,改變過去的紡織與時尚產業發展,讓業界更多的人開始專注於開發更多環保性輔料。
然而,正當企業經營者們紛紛投入資源於永續發展的經營模式時,市場消費者可也不是省油的燈。正如前面飲料店、化妝保養品牌的例子,有越來越多消費者發現縱使這些企業提倡永續經營的理念是好的,但是他們卻也常常為了實行這樣的價值而製造更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甚至,有許多企業體可能只是把「企業永續發展」視為一種迎合大眾喜好的行銷廣告工具,並未打從企業的基礎結構來改變企業的文化,略有虛偽的嫌疑。
如何真正實踐企業永續發展?
哈佛商學院的行銷管理教授,V. Kasturi Rangan和他的同事們就在一篇期刊提到,當企業為了提升自己的業界名氣和聲量而以採取永續經營策略來行銷自己時,他們可能不僅會在消費者心中產生負面的觀感,甚至還會本末倒置,忘記自己公司原本的發展方向和商業計畫(Rangan et al., 2019)。
因此,Rangan等人建議(2019)希望真實實踐永續發展理念的企業體,先重新檢視企業本身現有的經營框架以及可改善或希望改善的組織困境後,再將自己希望達到的永續發展目標納入自己的商業目標和營利計畫,並且捨棄那些與組織經營目標、利益毫無關聯、只是為了永續而永續的計畫。
舉例來說,其中一個紡織產業所遇到的困境便是勞動力的缺乏,尤其是對於那些當地薪資水平高漲的地區的企業經營者來說更是如此。這時候,依據Rangan等人的建議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式,則可能是提升職員的教育與技術水準,共同研發出能夠以較少的人力資源打造的替代性商品或是自動化科技,以弭平技術門檻低但勞動力需求高的生產問題。
永續發展對於紡織產業的正面影響
現階段而言,由於永續發展的概念剛趨成熟、實踐的方式也仍在開發中,對於單價獲利低的傳統紡織業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但是,若是以正面角度看待這個趨勢的話,企業永續發展理念長期來看確實有其正面價值。比方說,當我們能夠將該理念納入企業的經營並且不犧牲企業起初的創業目標或做無意義的規畫時,員工的團聚力和向心力也會提升,進而帶動他們更加專注於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McWilliams, 2020)。
與此同時,該企業也會因為重新調整自己的經營方針和策略做法,而理出一個更符合當前局勢的營運計畫,帶給消費者更統一、有故事的品牌形象。也就是說,當大部分的同業者可能早已放任自己的企業經營理念和商業計畫堆積在陳年的灰塵與迂腐裡時,以一個永續發展為目標而重新思考與建構的營運計畫,可能才真的能幫助該企業和其員工提出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紡織產品。
同時間,這樣的作法亦能改善或提升在地勞工的權益、市場供需結構、資源分配與使用問題,進而帶出友善循環的社會價值,讓消費者打從心底認同並支持自己的企業,成為一個真正的永續紡織業者。
參考資料
- Brin, P., & Nehme, M. N. (2019).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alysis of theories and models.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5, 22-30. https://doi.org/10.21303/2504-5571.2019.001007
- Business Insider. (Sep. 27, 2011). The 200-year history of American employee rights. Business Insid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the-200-year-history-of-american-employee-rights-2011-9
- McWilliams, A. (2020).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oxfordre.com/business/view/10.1093/acrefore/9780190224851.001.0001/acrefore-9780190224851-e-12
- Rangan, V. K., Chase, L., & Karim, S. (2015). The truth about CS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3(1-2), 40-49.